学术报道
我院举办第47期中国诠释学-现象学论坛

6月4日,中国诠释学-现象学论坛迎来了第47期学术讲座,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候选人庞昕应邀作了题为《诠释学作为存在论:海德格尔与巴莱松》专题报告,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教授主持论坛。

庞昕博士围绕着“诠释学作为存在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在他看来,现代诠释学与古典诠释学的“方法论”形态相区分,从狄尔泰开始,诠释学便表现出哲学化的倾向,尤其自海德格尔之后,诠释学逐渐成为哲学的某种形态、某种思潮,甚至可以说是“哲学”本身的形态。而从海德格尔开始,诠释学便与存在问题相关,庞昕博士认为,相对狭义的哲学诠释学形态有伽达默尔、利科、巴莱松三位哲学家的思想进路,三位哲学家代表着欧洲现代诠释学的三条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并没有更准确地继承海德格尔思想,反而是巴莱松重走了从谢林到海德格尔的现代诠释学之路,更深刻地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对于诠释学而言,也可以说巴莱松开创了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这条道路让思考诠释学本身作为存在论的意义。由之,庞昕博士从艺术与诠释、诠释与生存、生存与自由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巴莱松的哲学诠释学思想,阐明了巴莱松继承但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地方:海德格尔始终以存在为主题,但巴莱松却是以存在为主题阐发其生存论的诠释学。对比其他哲学家的诠释学思想而言,伽达默尔思考了理解与解释的世界性的发生,利科思考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怀疑,哈贝马斯揭示了诠释的现实性的批判性意义,而巴莱松思考了“诠释”在生存论意义上的开端性、本源性的意义,无论理解、怀疑,还是批判,其皆展示了“诠释”,并最终让思考“诠释”本身得以发生。由此,在展示巴莱松的诠释学思想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诠释”本身的意义是什么?以及“诠释”的各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在讨论阶段,讲座点评人与庞昕博士围绕着讲座主题进行了对话。李章印教授认为,庞昕博士为大家带来了一种陌生而又非常有意义的诠释学,亦即巴莱松的作为哲学本身的生存诠释学。这种诠释学把海德格尔思想中深刻而又独特的东西铺展开来,并结合着艺术与宗教而揭示出存在论哲学本身的诠释学性质。这既意味着哲学的一种突破,同时也意味着诠释学的一种突破。所谓哲学的突破是指,哲学突破了认识论或知识论,而走上了存在论,而且这种存在论又是通过个人生存而得以阐发的存在论。所谓诠释学的突破是指,让“诠释”突破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而成为人的生存本身,亦即人的生存正是通过诠释而具体体现出来的。诠释就是生存行为,而且是富有意义的生存行为。一物一世界,诠释就是通过一个物而展示一个世界。就其渊源而言,巴莱松的生存论诠释学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都源于海德格尔哲学,但前者又是与后者不同的的另一种诠释学,值得国内学界充分地重视起来。此外,蔡祥元副教授对于讲座内容进行了追问,在“艺术与诠释”这一部分的阐述中,对于艺术作品的分析,大部分内容海德格尔都已经论及,而把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称为对真理的“诠释”,这并不是很合乎“诠释”一词的日常使用,为何说这才是诠释本身?另一方面,从讲座内容结论来看,个人生存是整体性的,是绝对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但从字面来看,这种结论很容易陷入概念思辨,并不能很好展示现象学的思维特征。如果巴莱松的确能接着海德格尔的思路而有所发展,那么最好选择他的若干具体文本,这样能更好地看出他对海德格尔的继承与超出。此外,其他师生们也与庞昕博士展开了积极的对话,庞昕博士对所提的问题作出了细致、精彩的回应。

庞昕,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谢林与海德格尔)、诠释学、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