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介
当代西方主流的知识论以“被辩护或证成的真信念”为知识的形态。与之相异,知识的真切意义表现为“对所知有可靠根据的判断”。这里的“所知”既指对象世界,也包括人自身的存在;“有可靠根据”,则指有充分的理由。知识唯有进入一定的意识过程,转换为主体实际的“知道”,才能呈现现实的意义。对知识的进一步考察,关乎知识的分类,但这种分类不宜引向知识的泛化。当知识以语言、逻辑的形式呈现,并以论证和辩护为维护与确认的方式时,其形态具有明晰的特点;当非语言的表达成为其主要形式、实际完成某事的行为能力成为知识确证的实质方式时,知识便以默会的形态呈现,知识的现实形态在于两者的关联与互动。从更广的角度看,知识的形成又与形而上的背景相联系。从“所知”的角度看,需要关注本然的存在与现实世界的区分,而现实的认识对象则以“体用一源”为特点;就“能知”而言,则应肯定主体的德性,后者构成了能知的本体论规定。“所知”与“能知”在广义的认识过程中相互关联,展示了知识与存在的交融。知识既有其本体论的根据,又面临自身如何生成的问题,后者不仅关乎“所与”和“所觉”、经验之知与概念之知的互动,而且意味着知识的综合统一实现于以“亲知”为形式的认识活动,后者的实质内容则本于成己与成物的实践过程。
主讲人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院长,西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20余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法文、韩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 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前会长(2019-2022),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
文: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