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杨国荣教授在知新楼A1618会议室作了题为“如何做哲学”的学术报告,报告由beat365哲学系刘森林教授主持。
杨国荣教授主要从两点展开报告,首先杨教授提出学哲学史最一般性的方法应当加入自身见解作富于创造性的建构而非进行简单罗列,哲学史需要与理论沟通,需要提出、思考及解决问题。哲学史体现了思想的内在脉络,是思想和历史之间的沟通,研究需要“史和诗结合的沟通与视野”。在我国21世纪中外交流加深的特定背景下,中西哲学关系是重要关系,哲学的本性即贯通,中西哲学都是各自的智慧宝藏,各有优缺点,哲学研究需要中西哲学的融合,而非走两个极端。如果只限定在单一的传统中,就会导致片面化。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中,中国哲学并没有落地,很多知名高校并不研究中国哲学,结果新一代哲学研究者并没有新知识出现,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宽广视野和理论交流。中西方文化接触进一步加强的现在,做好哲学要有开放视野,平等看待中西文明,从世界哲学角度看中西哲学。
康德强调知性思维,善于划界,界限分明;黑格尔推崇辩证精神,力图突破、超越。杨教授提出看待事物应该既回到康德也回到黑格尔,辩证看待,要把混沌现象加以分隔再现其本来状态,不应只注重过程形式,拒绝公式化,仍要代入自身观点认真理解。
会后,与会老师们与杨教授进行了友好的学术交流,各位同学们也积极发问,大家就“中方文化如何进入西方文化视野”“哲学学习中的‘正’与‘偏’”“AI发展下的哲学思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主讲人简介: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10余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德文、韩文,在IndianUniversity Press、 Brill 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 ISM )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P )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史学会(ISCP)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