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访谈录
学者访谈录
山东大学泥安儒教授访谈录

访谈人:

张可玟 2017级社会学本科生

张晓薇 2017级社会学本科生

访谈嘉宾简介:

泥安儒,副教授,社会工作研究室主任,山东大学经济社会调研中心主任,1986年 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1986-1996年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讲师,1997年 丹麦Aarhus大学访问学者,1997年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保障研究。

教学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研究方法》、《社会保障研究》、《北欧社会保障研究

科研工作:

1989年参与完成山东省社科重点课题《县城社区综合发展战略研究》

1995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青年基金《九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研究》

1997年独立完成丹麦Aarhus大学项目:A study of social aervice for the aged in aarhus

1998年主持中、丹合作课题:“中国农民养老问题研究”。

“A Case Study on Social Service for the Old People in Denmark”(The Aarhus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主持人)

《农村教育视角中的社会变迁》(A Foundation from The Danish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与丹麦Stig Thoegersen合作主持)

2006年《山东公民人文社科素养研究》(山东社科重点研究基金,合作主持)

主要著述: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文化县:从山东邹平的乡村学校看二十世纪的中国》(译著),[丹麦]Stig Thoegersen 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社会资本获取的性别差异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论文集

《极左时期的农村教育: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社会实验的成败》,《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四集。

问: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据说是哲社三大最容易挂科的课之一,您怎么看这个情况?

答:其实如果单纯讲挂科这个问题,题的难度不算大,其他高校的调查方法的课挂科率也相对高一点。一般来说在大社会学这个里算是比较难考的一门课。挂科的这部分同学复习过程肯定是有问题,因为这门课的考试百分之八十以上在课本,百分之百在讲课范围之内,如果不认真听课或者看不全课本,就会出这个问题。这门课在讲的时候感觉学生听课还是很认真的,课堂气氛也很好,但是一定要做好课后复习和预习,不能光听老师讲什么也不记,因为考试还是要看课本和课堂知识的记忆。将来如果有一天教学改革,就是50分是笔试,50分是你们做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其实这学期我们就可以就这个问题深入讨论。

问:这门课的实践性很强,所以做一个调查方案的话,是不是更能体现出学生对这门课真正的理解程度?

答:你说的这个跟我原来的想法一样,但是这样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有可能有的同学一学期不来听课但是也能做得很好,而且也很容易出现互相抄袭的现象,这是一个。第二个,有些同学他是希望继续深造,如果我用这种方法来,他就缺少一个背概念,或者说基本知识点的记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再议。

问:您刚才也有提到大众传媒之类的,那请问您之前说对水军比较感兴趣,是因为大众传媒才想到想到水军这个话题吗?

答:现在的意气用事的争议太多了,有感而发的议论太多了,又有多少东西是建立在对事实真实了解的基础上呢,现在我们这个这么快的快餐性的大众传媒,实际上形成这么一种阅读倾向,“一个东西”,超过500个字就看不下去,这就是快餐阅读,谁去真正去讨论过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呢,你都不知道来龙去脉,你都不知道事实本身,你如何去辩那个是非曲直呢?好像就是我说的越极端越吸引眼球,我认为这对社会的进步几乎没有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传播这些东西的媒体获益了,他们最高兴,他们整天挑问题,有的整天就讨论南方人、北方人、山东人等等这些东西,还有什么渣男、物质女,他们让这社会的人变得很浮躁,不以事实本身去说话,而是追求谁的言论稀奇古怪、夺人耳目。咱们社会学科出来的人,一个是有一定的技术,还有就是有这种客观理性的思维,这也是科学的素养。一些比较著名的大学里的专家,他们大多具有这种理性的思维。我看过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会说“这个领域我不了解”。所以我觉得专业性、客观理性,这两个很重要。

我自己其实也反思,我也受了这个时代的社会不好风气的传染,也喜欢快速阅读,会看一些非大部头的书。我也会看这些媒体,我是希望通过这些来了解一些社会信息,但是我也很想知道公众态度、社会心态到底是个什么样?所以我就通过评论这件事情来看,当你看评论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评论怎么这么偏呢,一个是有些显示跟贴4万,但是只贴出来几百条,另外一个就是,这些评论的人也不一定就是真的这么想的,他们可能是为了商业利益,可能有人被雇佣去做职业性发言。那这种职业发展是什么呢?有人跟我说是水军,我就经常想这个问题,想问你们年轻人水军是干什么的,在某些网站上我看到两个个案,是两个水军写的个案,而且我也想知道你们周围有没有水军,你们有没有做过水军。比较遗憾的就是,从你们学生身上我没有找到,而且从已经有工作的人的身上,也没有找到。周围的很多年轻人都知道有这个水军的存在,但是不了解他们的生态。所以我想知道他们的生态,我想通过这些东西,至少让我在看那些跟帖评论的时候有更加客观理性的判断,真正的公众是什么想的?就一定要排除被筛选过的删帖和水军,才能得到真实的信息。

问:老师我们知道您的专业领域是老年社会保障、社会工作这些方面,但是这些领域和水军似乎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您怎么看?

答:现在关注水军纯粹是我本来想通过媒体了解社会心态,我除了我的专业领域,我也很关注公共话题。公共话题里我也很关注各个年龄段的人的社会心态是怎样的,那我怎么去了解他们的社会心态呢?一个就是咱们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现在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时代可能一个标志可能就是主流的门户网站,这些媒体提供各种各样的话题。我想看看他们的跟贴是什么,比如去年的江歌事件我就很关注啊,我以为我看到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态。那后来有人告诉我说,江歌她妈妈买了好多的水军,这个使我怀疑我看到的社会心态,但是我不知道江歌她妈妈有没有这个能力买,水军生态如果我不了解,我就没法通过这个跟帖来实现我这个判断社会心态的这个爱好。跟我的专业并没有太大关系,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学者的责任感,一种社会关怀,可能有的人的关怀他就看这个事情本身,我则是想通过对事实的评论来了解社会心态,在这个了解社会心态的过程中,我认为这是对我的干扰。但是如果有一个研究告诉我这样,而且这个研究是全面真实的,那我就可以判断除了考虑那个网站故意删贴以外,剩下的这一块是否是真实反映,那些有关炒作明星的话题那也是这样,还有一些存在竞争关系的品牌之间也是这样,就更有利于我的判断了。

问:那么最后一个问题,社会学这个学科对于我们一部分同学来说可能不是最理想的志愿结果,这部分同学对社会学的学科认同可能不是很强,您对这部分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

答:这个问题呢我个人觉得是有两个方面,就是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我是希望社会学的学生,专业知识包括至少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老一代的社会学家们经常说的,社会学的手和眼。手的问题指的就是这些技术,其实在你们毕业之后如果从事社会管理、社会咨询、社会调查甚至到一些企业里面,你们最硬的技能还是这些技术和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的方法,人类学的参与的方法,社会工作的行动研究的方法,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再一个就是社会学的眼,我觉得受过社会学专业训练的人,和普通公众的差别在于一个很大的理论方面。所谓理论它是个解释框,一个东西不同就是,同样看一个事件或者数据,学过社会学的人他能够有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视角哪里来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脑子里的社会学出现了,他的意义是什么?用不同的理论去看,你会发现结果都不一样。事实本身可能没有什么,你怎么去理解这个事?那怎么去理解,看你从什么视角去看。提供视角的这个东西,一些社会学理论,或者扩大一下范围,哲学的理论,一些社会思想,这样你脑子里就有了看待问题的框架和视角。有视角有框架再加上技术,整个的知识储备就丰富起来了。

第二呢我觉得就是一个专业素养。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具有对话性,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如果你不从同一个平台上谈一个东西,就成了公说公婆说婆,但是这个共同的平台也不能硬性建造,必须得靠共识来实现,一个社会如果什么东西都没有共识,这个社会就没法组织管理,而是我想不管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想形成共识的话,离不开一个基本的素养,这股素养就是理性和客观,也有人说质疑,但是质疑这个问题,我觉得从我这个角度来讲,我放到第一位的是就事论事,我们先要了解事实本身,然后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事件。

无论你是否热爱这个学科,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广泛意义上的理性在当今中国仍然有着其内在价值,因此,我衷心的希望各位同学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迎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