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山大学哲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少明做客我院朱雀专家讲座,作了题为“广’小大之辩’——从庄子《逍遥游》谈起”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王新春教授主持。
论题从庄子《逍遥游》开始,从字面对原文“小大之辩”的理解是一种世俗的二元论模式,将“大小、高低、贵贱、是非”之类对举,以表达对小者的讽刺,实际是陷入了提高人生境界的道德说教。这种对世俗说教的颠覆在郭象《庄子注》中得到集中体现。对于“小大之辩”论题的解读其问题在于认知与评价的区别。
陈教授首先从常识角度对于论题进行解读,认为评价来源于对事物的认知,我们的惯常经验决定我们对物体的认知。三度空间的常规物体有一定的比例,用测量其中一个向度,即可显示其规模。对于鲲鹏长度的描述则通过想象巨大的空间形态来进行表达方式的转换。此外,对于事物的非空间属性的表达,如物体轻重、力量强弱等,其大小常在同类中进行比较。在同一物体中,总体为大,部分为小。而《庄子》文本则颠覆了惯常经验,对事物进行非常规比较。理解世界的感觉除了空间还有视觉,听觉、触觉,以及不能直接呈现在视觉中的时间、速度、重量、力量等,借视觉也能判断。在中文表达里“我看到”即有“我确信”的含义。
讲座第二部分陈教授从观念入手,认为观念的“观”不同于常识的“观”,观念不是“东西”,与经验有关,但没有空间状态,对其空间关系进行“大小、先后、上下、轻重、强弱”的模拟,会发现其焦点在于类比与隐喻,而非实际空间比较。观念表现为概念例证,其表现类型有:经验存在、精神生活、概念关系,经验存在靠对应事物规模比较大小,后二者依据其对理解的重要性来判断。观念也表现为系统的论说,如规模巨大的论说、意义重大的学说。这种“大”一般理解为起关键作用,在观念网络中处关键位置,所谓“开口要小,挖掘要深”。
讲座第三部分陈教授对本论题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首先,重大轻小的倾向反映了人的空间需求,即身体活动的余地与生存、成长需要的资源空间,这一点在崇拜体魄与力量、狩猎与耕战的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次,从自然到社会力量的过度亦表明文明不是个体的较量。再次,好大是文明的积习,对“伟大”的追求利于进行社会道德规范。
最后,王新春教授对陈教授的报告做了总结,他指出陈教授从庄子出发,放眼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从哲学史家的视野转向哲学家的视野,启示我们发现生活中、生命中重大的生命价值意义,对于我们如何重新审视传统的“小大之辩”范畴具有深刻启发意义。随后陈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切互动与交流,最终本次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于宗妮)
报告人简介:
陈少明,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做中国哲学》和《仁义之间》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